水中氨氮的含量是水質的一個重要指標,氨氮含量過高的話,不管是對人體,還是對生態環境等都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生活和工業污水處理中,需要對氨氮進行監控和控制。但在實際運行中,污水處理廠的氨氮容易出現超標的情況,下面江蘇銘盛環境為您解析生活和工業污水處理廠氨氮容易超標的原因。
生活和工業污水處理過程中造成氨氮超標的緣由有很多:例如內回流或外回流控制不當、CN比過高、氨氮負荷沖擊、pH太低、DO太低、溫度太低、污泥濃渡過低、進水有有毒物質進入等等。下面主要說說有毒物質惹起的硝化系統崩潰,造成的出水氨氮超標的問題。
有研討標明在正常生化系統下,取生化系統好氧池污泥,投加50ppm季銨鹽時,污泥對氨氮降解才能完整消逝,而COD的去除效率為從80%降低到了65%;在投加25ppm季銨鹽的條件下,氨氮去除率從90%降低到了30%,但對COD的去除的影響簡直沒有。因而,當系統中進入低濃度的季銨鹽時,就會表現出脫氮才能的損失,但生化系統的整體變化不是很明顯。
季銨鹽:季銨鹽又稱四級銨鹽,通常用于農業殺菌劑、公共場所殺菌消毒、循環水殺菌滅藻劑、水產養殖殺菌消毒劑、醫療殺菌消毒劑、畜禽舍消毒劑、赤潮殺滅劑、藍藻殺滅劑等殺菌消毒范疇。季銨鹽的殺菌的特性是攜帶的陽離子能夠經過靜電力匯集在細胞壁上,產生室阻效應,造成細菌生長受抑而死亡;同時其憎水烷基還能改動膜的通透性,繼而發生溶胞作用,毀壞細胞構造,造成細胞的溶解和死亡。
為什么生化系統氨氮比COD更容易遭到沖擊?
為什么會呈現上述實驗中的這種現象,由于在通常狀況下,污水廠生化系統中參與到硝化過程的細菌通常只占總微生物的5%,而可以降解COD的微生物能到達75%以上,因而當污泥遭到毒性沖擊時,硝化功用菌群的緩沖濃度有限,更容易遭到影響。
如何判別有毒物質進入生化系統?
通常來說,經過對活性污泥的察看可以更早的判別進水能否含有毒性物質。常用的判別方法有鏡檢和察看SV30污泥沉降狀態的辦法。比方當污泥中毒時,鏡檢能夠察看到菌膠團的崩潰,原生生物發作細胞決裂,細胞質流失和死亡的現象。
系統中毒后,有哪些恢復的辦法以及恢復的時間有多長?
通常狀況下,假如進水有毒物質形成了硝化系統的崩潰,那么受過沖擊的生化系統短時間內很難再恢復,假如系統沒有形成硝化系統崩潰,那么恢復時間就視生化系統中剩余硝化菌的濃度而定,通常硝化系統受損后在7-15天內自然恢復。假如想快速恢復硝化系統,可投加適量外廠正常系統的濃縮池污泥或市場上所售的硝化菌,目的是增加受損系統中的硝化菌濃度。
還有一種有效防御有毒廢水的對生化系統影響的方式就是恰當堅持高污泥濃度。較高的污泥濃度能夠增加系統中硝化菌的數量,從而在系統進水有毒性物質沖擊時,可以為硝化系統增加更多的緩沖時間。有研討標明,10ppm的季銨鹽對3500 mg/L污泥濃度的系統的氨氮去除才能影響不大,但在2000 mg/L的污泥濃度下,氨氮的去除才能明顯降落。所以增高污水廠的污泥濃度也是避免進水中有機負荷、有毒物質、氨氮負荷沖擊生化系統的一種有效方式。但事情都有兩面性,增高了污泥濃度就會形成系統在同等風量下的溶解氧慌張,所以需求增大曝氣量,進而形成了污水廠電耗的增加。假如工業污水處理廠有工業污水進入,生化系統經常會面臨有機負荷、有毒物質、氨氮負荷的沖擊,系統中的污泥濃度有必要增高。經過減少脫泥、增加碳源的投入堅持一個高濃度的生化系統(。假如你的污水廠進水不斷比擬穩定,沒有以上說的狀況,那么系統的污泥濃度就依據進水有機負荷、氨氮負荷維持在正常的范圍內即可。